bt体育在供职同和居46年的行政总厨于晓波师傅眼里,改革开放40年以来,“民以食为天”的餐饮变化足以写上厚厚的一部书。
从市场匮乏到物质丰富,从吃饭难到吃特色,改革开放让中国餐饮业在竞争和变革中自我更新迭代,完成转型升级。说起这些,于师傅念念不忘的竟是自己的四套“厨师服”。
上周末,位于月坛南街的同和居饭庄大堂里一位难求,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婚宴。这位孙姓新郎对北青报记者说:“我爷爷、我爸、我都是在同和居举办的婚礼,这么多年了,同和居的菜肴味道没变,老字号的手艺还是地道。”其时,大堂里觥筹交错,喜气洋洋。铁粉儿食客汇聚,“同和”老匾高悬。
再看后厨,已届62岁的于晓波师傅正在指挥着厨师们煎炒烹炸,掂锅掌勺,火苗冲高,嗞嗞作响,仿佛一曲“烹饪交响乐”。
于师傅穿着雪白的厨师服,将袖口挽到胳膊肘以下两寸,边忙碌边说:“老食客信任咱,不能给老匾抹黑啊!”北青报记者仔细观察于师傅的“工服”,但见与普通厨师制服确实不同:这件制服左胸上绣着国徽,扣子还是白色珍珠形状。这使得记者一下子想起同和居大堂里悬挂的一条红色条幅——祝贺于晓波师傅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瞧,于师傅穿的不是厨师服,而是硬邦邦的荣誉!
能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这项殊荣在整个北京餐饮界屈指可数,6年前就获此殊荣的于晓波师傅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众多荣誉中自己最看重的就是这个,这也是作为自己46年如一日般在后厨勤勤恳恳劳动的嘉奖。谈到与同和居的感情,说到“三不沾”,于晓波的思绪一下回到了40年前。
46年前刚到同和居上班时,于晓波拿到的工作服只是一件普通斜纹的确良上衣,配一顶白布帽子,“那会裤子都是自己配,黑裤子、军绿裤子配成一身就算是工作服了。这一件白上衣就得穿好几年,实在破了旧了,污渍油渍洗不掉了,才会换发新上衣。”于师傅记得,bt体育当年这种带领子和明兜的工作服透气性不好,尺码也只有大中小三个号,“厨师们都是贴身穿工作服上岗,80年代后厨都是煤火炒菜时,热气腾腾闷热不堪,不仅夏天工作服经常被汗水浸湿,即便是冬天上班时也会汗水横淌。”
学徒时的于晓波给鲁菜大师宋进义师傅打下手,当时宋师傅在全国餐饮界是名厨。为了从师傅那里学到真手艺,bt体育于晓波起早贪黑,从来不敢偷懒,择菜洗菜切肉炸丸子样样都干。经过三年多的磨炼,于晓波才正式成为了时任同和居厨师长宋进义的徒弟。在1982年,于晓波跟随宋师傅成为北京市首批赴美国对外交流的厨师,向世界展示中国精湛厨艺。
一般人听说同和居的名声,大多是从一道菜来的,这就是象征圆满的“三不粘”。这道菜是以鸡蛋黄为主料的菜品,据说是早年从慈禧太后的御膳房传出来,一不沾盘,二不粘勺,三不粘牙,故此得名,非常清爽利口。bt体育经同和居厨师们一代代发扬光大,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菜。
“从我师爷、师傅到我这辈,以及我现在二三十位徒弟,都在传承这道‘三不沾’,像我的徒弟,没有5年的后厨功夫是不让学这道名菜的。”于晓波说,因为“三不沾”就是同和居的看家菜,我们必须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下去。bt体育于师傅说,40年多来,为了苦练厨艺,自己在同和居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长得多,下了班很少准点走的,别人是“十年磨一剑”,而自己一磨就是四十年。bt体育
1987年,于晓波穿着军便服式的厨师服,正式接棒担任同和居厨师长。最盛的时候,同和居后厨达到了50人,9个火眼同时操作。
对于其中原因,于晓波将其归为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使得同和居受到商务宴请以及外国宾客欢迎。每天晚上在西四老店门口两侧路边停的都是小轿车,其中不乏各大使馆的车辆。除了前苏联、英国、日本等国客人是同和居的常客,许多从事出口贸易、经贸合作洽谈等业务的内资单位,也将同和居作为商务洽谈场所,不少偏好鲁菜风味菜肴的日本商社甚至拉着整车的客人专门跑到同和居品尝美食。
“葱烧海参、石锅鱼翅、粉皮辣鱼、烩乌鱼蛋……”凭借同和居品种丰富的食材,改革开放促使这里成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经贸合作的老字号餐饮对外展示窗口。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未经协议授权,不得使用或转载